探寻不一样的杨开慧http搭配
余艳:探寻不一样的杨开慧 201 - 文艺报湖南三湘都市报
余艳:探寻不一样的杨开慧
湖南 陈薇
日前,长篇纪实文学《杨开慧》与读者见面了。
这部历时 年,由湘籍著名女作家余艳创作的作品共 8万字,讲述了毛泽东和杨开慧从相识相恋,相知相伴,直到两人分离永诀的一段历史。该书以杨开慧手稿为线索,以历史为依据,试图探寻不一样的杨开慧。
隐瞒手稿之谜
手稿被杨开慧封存在湖南板仓杨家老宅其卧室床帐后的墙洞里,主要记述了杨开慧在与毛泽东几乎失去一切联系的 年中,对他的思念、等待、失望和迷惘。毛泽东生前从未见过这批手稿,若不是1982年和1991年两次修缮杨开慧故居,它们将永远沉睡在那堵旧墙中。
杨开慧完全来得及把墙洞里的秘密告诉她应该告诉的人,比如她的母亲,比如跟她一起坐牢的保姆和儿子岸英。但是,她没有说。因为,她根本不想让人知道那个地方,更不想有人揭开清楚直观。想了解更多关于MathType的使用教程那个秘密。 余艳回答。
在余艳看来,墙洞里的那些文字,只不过是杨开慧心路上一度迷乱的心灵碎片。而经过大牢炼狱后的杨开慧完成了一次心灵涅槃,不再是手稿中期期艾艾、自顾自怜的家妇,而是毛泽东当之无愧的爱人。 也许,大牢中的杨开慧正因为看清了手稿中的自己和大牢中的自己,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自己。所以她才决定,让那段寂寞的文字永远寂寞在墙洞中,永不示人。
探寻历史真相
杨开慧英勇就义时只有29岁。正值韶华的年轻女子决然离去,众说纷纭。有人说,书香门第的杨开慧早早离世太可惜;有人说,杨开慧的牺牲不值得;也有人说,杨开慧不顾 个年幼的孩子,算不上一位好母亲 真相被历史迷雾所遮盖。
我无意于评说过去的故事,也不敢对过去的故事作什么聪明的解读。我只想,以杨开慧的心灵笔记为指引,并顺此指引再重走一遍那些与之相关的足迹,试图寻找出被历史迷雾所遮盖的历史真相。 余艳如是说,也如是做。杨开慧的手稿,与杨开慧相关的书籍、资料,她已记不清翻看了多少遍;湖南、北京、广州、武汉 杨开慧走过的地方,她几乎跑遍; 年时间里,她所做的是走访、创作,再走访、再创作。
于是,有了这样的声音。 杨开慧的情在大义中得到升华,她是为崇高理想而牺牲的。 即使失去联系,生活发生变化,毛泽东也从未放弃思念和寻找远在家乡的妻儿。 杨开慧舍不下孩子,手稿中有写给堂弟的托孤信和多处难舍孩子的篇章,为他们的命运担忧。
这座宝库会继续探索
从手稿中获得的声音很有力量,一些观点也都有史料佐证。但是,一旦涉及到伟人的情感问题,即使查看了大量史料,余艳仍不敢妄下结论。为此,她多次深入板仓、井冈山等地,一个疑点一个疑点地访,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走。余艳表示: 对毛泽东、杨开慧的敬畏感,激发了我潜在的能量,让我全身心投入,且认真到了苛刻。
冬天寒冷的夜晚,她独自守在杨开慧的卧室,体验熬通宵;她独自开车前往井冈山,体验走访;一个春节长假,她是啃着书本度过的 余艳解释: 没人逼我压我,是自己挖个 坑 心甘情愿掉进去,还不能自拔。满脑子都是想把这个伟大的女性写好,让干文学20年的我,头一次感觉有了和担当。
被充实得满满的余艳,在 年里开掘杨开慧题材,写了 部作品,除了已经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杨开慧》、长篇报告文学《板仓绝唱》,还有一部长篇文学作品《墙洞里的情书》也将择日与读者见面。 我是无意中竟把一扇宝库的门推开。毛泽东、杨开慧的题材,想写的东西太多,想附着的理想也太多。我的跋涉才开始,这座宝库我会继续探索下去。
杨开慧:最美丽无上的爱
余艳
1920年初,重病在身的杨昌济似乎感觉,他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静观未来。弥留之际,他将爱才毛泽东和爱女杨开慧的手拉在一起,并致函章士钊。遗言虽短,但字字郑重: 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埃德加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录了毛泽东的这一段回忆: 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 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
一
自从听到他的许多的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我就爱了他。 手稿里的这句话,背景是1917年。那年,杨开慧正好16岁。16岁少女的眼睛正是极端敏感的时候。月亮可以照出她的忧伤,太阳可以点燃她的灿烂。这一年,毛泽东已是湖南第一师范三年级学生。
在长沙浏正街曾经赫赫有名的李氏芋园内,住着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几位名师,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家也在其中。
毛泽东早已是李氏芋园的常客,他和蔡和森、萧子升的哲学小组就跻身于此。李氏芋园中的几位名师对这 个不太安分的学生似乎带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偏爱与放任。老师们有空时,甚至会参与他们的讨论,陪着 个学子深刻一番或者幼稚一番,竟然感到别有一番意趣。
那段时间,杨昌济一拨弟子们经常在他的饭桌上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从弟子们口中跳出来的话题不外是国家民族或是国运民生,以及那些与此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主义。每当这个时候,杨昌济总是静静地在旁听着,很少评点,更不轻易裁判。但杨昌济会得意于自己当初的那个决定:放下省教育厅厅长不做,而做了湖南省第一师范的一名教员。
这位游学四国的杰出教育家知道,教育家不可能直接救国,可以直接救国的是教育家培养出来的国之栋梁。这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总是时不时请弟子们到家中一坐。名义上是请弟子们吃饭,但最享受的是他自己。因为,弟子们的慷慨激昂,就是他最好的精神大餐。
书生们在先生家的高谈阔论,先生的女儿杨开慧不可能视而不见。她发现,那个经常出入杨家的书生毛润之,简直就是父亲杨昌济脸上开不败的笑容。
情窦初开的杨家少女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关注着有关毛润之的一切。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寥寥数语,不是社会就是国家,不是国家就是天下。诸如此类的句子在青年毛泽东的文章中比比皆是。于是,18岁的杨开慧总有看不完的激扬文字,总有静不下来的少女心事: 那个时候,大约是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对于结婚也已有了我自己的见解。我反对一切仪式的结婚,并且我认为,有心去求爱,是容易而且必然的要失掉真挚神圣的不可思议的最高级最美丽无上的爱的!
不知道究竟是先注意那些文章,才注意上了写文章的书生,还是那些文章和文章背后的书生,不知不觉间已在情窦初开的杨家少女心中挥之不去。最要命的是,有关毛润之的那些趣事,总能在杨家少女的心中引起会心一笑:
毛泽东可以不带一分钱就走访民间,一走就是一个月。回来时,那带回来的一大袋社会调查笔记,让杨家少女的父亲看后赞不绝口;
毛泽东可以在冰天雪地的冬天跳进河里,并在冰凉的水里游出响当当的格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毛泽东可以用200杆木枪缴获匪寇 000杆真枪
在这个忧国忧民的书生身上,究竟还藏着多少秘密?不知不觉间,喜欢读书的杨开慧把眼中的书生当成了一本从未读过的圣书,虽然眼中看不懂,但心中已经放不下。
二
杨开慧随父母到北京之后不久,1918年8月,毛泽东千里迢迢也来到北京,为湖南学子赴法勤工俭学争取经费资助。
曾经让杨开慧惆怅不已的那只飘远的风筝竟然又飘回来了,就落在她身边。这究竟是命运恩赐还是命运捉弄?杨开慧再次陷入了少女的烦恼之中。
然而,他那生活终归是要使我忧念的。 杨开慧手稿里说,她总是默默地担忧着毛泽东,悄悄地关注他,暗暗地帮助他。在此期间,杨开慧不经意间的一次断言,在毛泽东心中唤起难以言状的触动。
那是湖南学子准备动身赴法留学的前夕。按照事先的约定,毛泽东也是准备与学友们一同赴法留学的。眼看着启程的日期一天天临近,杨开慧竟然非常肯定地对父亲说,毛泽东不会出国,他会留在国内。随后的变化果然被杨开慧言中:在学友们即将出行之时,毛泽东突然宣布,他不出国留学了。
这事件随着杨昌济的话做了定论: 赴法勤工俭学,是一条路,有和森、子升和你们大家去探索,很好了。但是,它并不是寻求真理、改造中国的惟一出路。润之决定留下,一定有他深刻的考虑。我深以为然,非常赞同。新民学会让一些人留在国内,让一些人走向世界,蓄才积能,多方求索,将来两股力量合在一起,中西合璧,如虎添翼,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大家吃惊毛泽东不出国,更吃惊小师妹早就做出的判断。如此复杂隐秘的心底秘密,连熟悉他的学友们都看不透,而杨开慧却能一语道破天机,这是难得的知音。从前忽略了的小师妹突然让毛泽东刮目相看了。
三
过了差不多两年的恋爱生活,忽然一天一个炸弹跌在我的头上,微弱的生命,猛然被这一声几乎毁了!但这是初听这一声时的感觉。他究竟不是平常的男子 杨开慧手稿中的这段话,是她随母亲1920年回到湖南时写的。
不久, 驱张 运动胜利,毛泽东不用再躲避张敬尧抓捕,结束流亡生活,终于回到长沙。大名鼎鼎的 驱张英雄 回来后,毛泽东成了包围的目标。毛泽东回到长沙,到一师附小做主事,一些漂亮的女老师、女学生争先恐后围着他转。杨开慧好不容易等来了日思夜想的恋人毛泽东,却没想到这么多 蝴蝶 蜂拥而至。
特别自尊的杨开慧干脆先 退 出来,一心在福湘女中读书,她哪儿也不去,更不跟毛泽东见面。任凭毛泽东多次约她,她都编出理由不肯出校园一步。两人的爱情出现了波澜。可这时的杨开慧发现自己真爱了,挡都挡不住地日夜揪心着。像后来她在手稿中承认的: 我是十分爱他 , 不过我没有想过会同他结婚 , 因为我不要人家被动的爱,我虽然爱他,我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去希求 。
杨开慧哪能忘记,在北京,他们十指相扣漫步在北国的雪地上,依偎在早春二月的梨花树下 记忆最深的是和爸爸的最后一次长谈,爸爸说,选择毛泽东也许就选择了一生的磨难和坎坷。杨开慧当然知道生命垂危时的爸爸这番话的分量,她必须让爸爸安心。
她认真拿出一叠毛泽东送她的书、日记和文章,告诉爸爸:从这个男人用心血凝结成的日记和文章里,看那跳跃的人生火花;在他雄才大略、卓尔不群的闯荡中,谈他的宏愿大业。她坚定:能与这男人融为一体,助他、成就他,就是自己的理想!其实,她何尝不知道这个男人是心骛八极、身游四海、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抱负之人。他们对人生崇高境界共同的渴望和追求,才是她的终极理想。
爸爸去世后,母亲向振熙再次担忧女儿的生活,但杨开慧向母亲说: 我为母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
四
杨开慧这段时间一直躲着不见,是不是真犹豫了,害怕了?毛泽东内心也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记得那个周末,在文化书社没等来杨开慧,他第一次没心思做工作,冲进雨水里就往福湘女中跑。站在大门口,他又犹豫了:她也许正在游离动摇之中,应该给她足够的空间考虑。毕竟日后的生活,将会充满动荡、艰险、坎坷,甚至牺牲。
他站在杨开慧的位置上反复犹豫和彷徨。几多心思,揪心缠人,罢罢罢。既无神仙缘,还宜报知音。偏又生在乱世斗巨浪,难得给她避风港,无力护爱就得放手还她平安,艰难险阻拉上一个好女子,实在是不忍不安
而另一头的杨开慧呢?一个外表文静、谦和,内质里却是有思想、有个性、非常解放的新女性,杨开慧不愿将就: 我好像生性如此,不能够随便,一句恰好的话可以表现我的态度出来: 不完全则宁无 。
性格都要强,给这对恋人带来了感情的波折。杨开慧固执地等毛泽东来追求。可毛泽东的不进不退算怎么回事?既然有苦难言,素来自尊的杨开慧以她沉默的方式对毛泽东表示出一种刻意的冷漠与疏远。这里,有杨开慧手稿为证: 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脾气,那时我惟恐他看见我的心 他因此怀了鬼胎,以为我是不爱他。但他的骄傲脾气使他瞒着我一点都没有表现
可杨开慧又知道,毛泽东更是心高气傲、不将就任何人的。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人心热口紧,互相爱恋就是不说,让爱情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加之杨开慧对爱要求太高,甚至苛求完美,杨开慧等于给自己再设了一道 门槛 。
最终让他们越过这道门槛的是嫂子李一纯的功劳,她带来毛泽东明确的态度: 心爱的人只有霞姑(杨开慧的乳名)。 而杨开慧一句简单却透亮的回话也表明了心境,让毛泽东最后释怀: 不怕穷苦只怕离,不图享乐和安逸,只图恩爱夫与妻。
毛泽东毕竟是毛泽东,最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先给杨开慧看了一首词,并告之,这首词是他在上海时因为思念她而作。杨开慧展开诗稿,那首《虞美人 枕上》一下就把她抓住了: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天,毛泽东来到福湘女中。看着杨开慧用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望着他,毛泽东动情地说: 你为何要折磨自己? 杨开慧柔在他的臂弯里。这似乎是一次考验,考验这份爱到底有多深。
关于这段经历,杨开慧写道: 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不是一位朋友,知道他的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诉我 他为我非常烦闷
1920年底,毛泽东、杨开慧这对痴情人总算走出爱情低谷。一对比翼双飞的同林鸟,终于走出九曲十八弯的情路。
五
婚后的杨开慧伴随丈夫毛泽东四处漂泊。
有趣的是,已是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起初并不觉得妻子杨开慧的伴随有什么必要,甚至在心底认为是一种累赘或羁绊。毛泽东第一次被党中央机关调到上海,杨开郑州晚报石闯/文慧就想跟着去,毛泽东不答应。还有意给杨开慧抄录了元稹的《菟丝》以提醒妻子摆正位置。
杨开慧一看就明白了:丈夫在借这首元稹的《菟丝》来委婉地暗指她像一根缠树的菟丝蔓。杨开慧自然要讨个说法,讨来讨去却讨出了毛泽东一首即兴而就的《贺新郎 别友》: 挥手从兹去 毛泽东把心中想说的话浓缩在短短的词句中。虽有断肠的汽笛撩拨起天涯孤旅的伤感,但无法改变职业革命者的宿命: 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
一点就透的杨开慧自然无需说太多。特别是那句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已经让杨开慧满足得不能再满足。
据说当时的杨开慧特别问了一句:为什么不题别妻?而题别友?
毛泽东的回答轻得像是自言自语:革命伉俪,既是夫妻,又是战友。如果二者相冲,夫妻轻于战友,战友重于夫妻。
毛泽东没有想到,这句不经意间的感慨,成了杨开慧后来的人生指路牌。
毛泽东去上海不久,杨开慧接到了组织通知:命她速去上海工作。
杨开慧一到上海,便很快发现丈夫不对劲。不但精神落寞沉郁,连说话都有气无力。最让杨开慧束手无策的是,连医生都说不准毛泽东究竟生了什么病。
杨开慧突然想起了母亲的一句话:妻子是丈夫最好的医生。很快,杨开慧从向警予那里摸清了丈夫的病因:原来党内高层人物中,不止一人对毛泽东所执著的农民运动不屑一顾。思想的孤独给毛泽东带来一连串的冷寂。杨开慧知道,对丈夫而言,那种孤独无异于一剂毒药。
杨开慧给毛泽东提示了一个治病良方:回故乡韶山去,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有那里的乡亲,都是极好的补药。别人对你的思想不以为然,何不丢开这些不快与失落,去看看你难以释怀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农民?
护夫前行,杨开慧带着孩子去了韶山。在毛泽东以后的漂泊岁月中,杨开慧就像丈夫人生之船上的一只铁锚,毛泽东停在哪儿,杨开慧就抛在哪儿。两人相互之间那种须臾难离的感觉,已经跳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夫妻之情,而更丰富地指向革命伉俪的事业默契。
原载《文艺报》201 年12月25日
湘作家解读:杨开慧手稿披露与毛泽东缠绵爱情
余艳
毛泽东与杨开慧
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这位开国领袖为中国的自由和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最亲密的爱人杨开慧为此牺牲,年仅29岁。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人们深切怀念伟人与英烈的丰功伟绩。
与毛泽东离别后,杨开慧有着怎样的情感世界?面对死亡,为何她会显得出奇的冷静?1982年和1991年修缮杨开慧长沙县板仓故居时,人们相继在故居内发现了杨开慧亲笔的手稿,这些谜团得以解开。但对于毛泽东,这些却是他最揪心但永远无法获知的秘密了。
湖南作家主编余艳仔细研读了这份泣血的上万字手稿,201 年12月,她据此撰写的长篇纪实小说《杨开慧》出版。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她特别为本报撰写此文,追忆杨开慧对毛泽东那份深情的思念和苦恋。
壹 我检(简)直要疯了!我设一些假想,恼(脑)子像戏台一样
1927年9月底一个月淡星稀的夜晚,毛泽东把杨开慧母子几人悄悄送回了板仓老家。
那正是白色恐怖疯行城乡的时期。自1927年 四 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人进行疯狂捕杀。李大钊、罗亦农等人相继遇害。在当时的中国,连乡下人都知道,抓一个 红脑壳 ,政府就奖十块大洋。像毛泽东这样著名的 红脑壳 ,自然是反动派枪口随时瞄准的对象。
1927年,就在板仓,就在杨开慧简陋的卧室,毛泽东夫妻一别,就再也没有相见。杨开慧在手稿中写道:
无论怎样都睡不着,虽然是倒在床上。一连几晚都是这样,合起来还睡不到一晚的时晨(辰),十多天了,总是不见来信
手稿中诸如此类的文字比比皆是,但这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少妇思夫。与毛泽东别过多次的杨开慧,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分别那样令她心神不定:我检(简)直要疯了!我设一些假想,恼(脑)子像戏台一样,还睡什么觉?人越见枯瘦了。
事实上,杨开慧的直觉没有错。那黑夜中的匆匆一别,竟是夫妻永别。其实,秋收起义后的毛泽东和他的起义军,要比杨开慧想象的境遇更糟。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枪声打响后,起义部队曾一度所向披靡。然而,初战胜利的喜悦还没从战士的脸上消失,起义部队便遭到了敌人的反扑。偏偏这个时候,远在上海的党中央领导人发来指令,要起义部队继续攻打长沙。但毛泽东作出了一个决定:走。这一走,就走出了一个井冈山红色根据地。
贰 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
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 离别太久,杨开慧在手稿中写下这句话。 不能忍 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思念,而更多的是因为牵挂与担忧。
杨开慧非常明白,在那时那刻,她就算寻到井冈山,等待她的并不是夫妻团聚的喜悦,而是同甘共苦的艰难,甚至是死亡。
杨开慧还写下一句很凄凉的话: 没有我在身边,他不会注意的。 已经给毛泽东生了三个孩子的杨开慧,这句话绝不是自以为是之言。在杨开慧那些伴夫走天涯的日子里,她知道,毛泽东是不屑于生活琐事的,甚至面对危险也仍然没有应有的警觉。
毫无疑问,杨开慧决意要上井冈山,明显带着共赴危难的强烈意识。即使没有杨开慧英勇就义的那一幕,单看杨开慧的手稿,就不能不让人坚信:如果需要,杨开慧随时准备为毛泽东去死。
我想象着假如(有)一天他死去了,我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
藏在墙洞里的这些动人心语,是杨开慧真实的心声。作为著名伦理学家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熏陶,并把它们化为中华女性共同的姿态,在历史的原野摇曳出一个大写的名字:中国女人。
叁 他那生活终归是要使我忧念的。我总是要带着痛苦度日
那段时间,杨开慧每天最重要的心思就是盼信。
太难过了,太寂寞了,太伤心了!这个日子我检(简)直想逃避它。但为着这几个小宝,我终于不能去逃避。他终于有信来了,我接着喜欢得眼泪滚下来了 只有五十天,幸喜天保佑我接到了那贵重的信。
杨开慧说的那封贵重信,是毛泽东用暗语写来的,信中说: 开始生意不好,亏了本,现在生意好了,兴旺起来了。 接到来信的开慧禁不住喜极而泣。
初上井冈山的毛泽东,应该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失意的一次。他不但被撤去了党内要职,竟然还被传言 开除了党籍 。
连他写的字,只要是他的,一概变了(得)比珍宝囊还要紧些。太难过了,我疑惑我的肚子里已经有了小毛。在这时,我感到一种爱惜,连那几个。太寂寞了,太伤心了!
杨开慧的笔记中,提到肚子里的 小毛 ,虽然很快被确诊是一种假孕。但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杨开慧在思夫的心路上,已经把自己给丢失了。
然而,他那生活终归是要使我忧念的。我总是要带着痛苦度日。又许久没有信了,不眠症依然来到。
这时,堂弟杨开明到井冈山赴任,杨开慧托他带去两坛豆豉辣椒和两双亲手做的布鞋。那两双布鞋是杨开慧于极端寂寞时的排遣,更是杨开慧写在鞋上的另一行行思念的文字。
肆 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
在杨开慧的手稿中,爱与死的字眼俯拾皆是。
杀!杀!杀!人为什么这样狞恶?
此时的杨开慧已耳闻目睹了太多杀戮,特别是那些惨死的好友,令她难以忘怀。向警予在赴刑场的路上,还受着酷刑;闺密郑家奕无法站立被人用箩筐抬到刑场,一排枪口对着箩筐频频点射
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 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
杨开慧显得出奇的冷静。她接下来的一连串举动,好像已在为后事做准备。最让杨开慧放心不下的自然是她的三个孩子。她很快给三个孩子改了姓。仍然放心不下,杨开慧给远在武汉的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
我决定把他们 小孩们 托付你们 但是倘若真个失掉一个母亲,或者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然而,就在她给杨开明写好那封托孤信不久,杨开明不幸牺牲。一个可以托孤的人,竟先她而去,杨开慧最大的一块心病变得更沉。19 0年10月24日,被敌人盯了许久的杨开慧在板仓被捕。20天的牢狱生涯,她受尽了酷刑,却始终不愿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 临刑前,杨开慧留下两句遗言:
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杨开慧被押上长沙识字岭那个有名的杀场时,她面朝行刑队的枪口露出迷人的微笑。她微笑着眺望的方向,正好指向井冈山。
■文/余艳
(三湘都市报)
右脚膝盖关节酸痛无力什么方法能有效治疗阳痿
预防保健
- 上一页:olp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搭配
- 下一页:pbrbrpp讲老舍之死的文章太多了搭配
-
发端诗意流、半途主义的著名作家唐国明,鹅毛诗10首
引领意象迳、四人法西斯主义的著名小问道家夏氏容,大白赋10首 (提醒:本...
2023-09-16
-
从“狗玩的”到“人玩的”:飞盘在年轻人当中爆火,却离商业化很远
保龄球正扭转着其在社会大招集心之中的常规印象,逐渐从“犬碰的”替换成...
2023-09-15
-
24岁嫁进豪门,王祖贤第三者加入致使分手,62岁成为单身亿万富婆
24岁嫁进到豪门,刘嘉玲第三者重新加入导致两人,62岁沦为单身亿万富婆!...
2023-09-10
-
为什么佩戴笔记本电脑后能听见声音却听不清?
有些女朋友觉得戴上助哭器后就无论如何马上每个字都哭特别确实,那事实上...
2023-09-07
-
刘雯登七月刊封面,造型大胆前卫挑战金属故作,网友:“吉巴罗”既视故作
《嘉人》七月刊封面大片截止,刘雯大胆挑战前卫、锆自觉十足的样貌,每一...
2023-09-05
-
2021年工资公布!IT最赚钱,这些行业“不如意”
中所新财经5月21日电(记者 李金磊)2021年加班费数据库先于。 其中所,各地区...
2023-09-04